来阅书屋
首页 > 言情 > 红妆天下 > 第十章

第十章

目录

  一个月后,希林政局丕变。

  原先于朝廷中权倾一方的兰台令自中央被调派地方,任一品巡察使,御赐尚方宝剑,享有先斩后奏之权力。

  有人说,此乃代表女王巡察四方,为至高无上之荣耀。

  也有人说,此为明升暗贬之举,女王将兰台令逐出中央,目的在削减其逐渐壮大的势力。

  无论如何,少了无名这头精明冷厉的“狼王”中央朝廷之情势大见缓和,官员谈笑风生,不再人人自危。

  当然,这其中也有感到不的人士,但他们不动声地蝥伏,伺机而动。

  如此经过一月,这,天候冰凉,冷风瑟瑟,颇有入冬之寒意,暮色降了,四方宫门正准备关闭,忽地有使者快马加鞭奔来,要求面见圣上。

  无名叛了!

  这消息,由地方传回中央,如野火燎原,不到一个时辰,便传遍宫廷上下,权贵大臣一时都不敢相信。

  奇怪的是,素来处事明快果断的女王此刻却毫无动静,既不召见群臣,也不与心腹密议,听说她接到奏书后,便一个人关进御书房里,屏退左右,不许任何人打扰。

  没有人知道她怎么了,这使得朝廷更加人心惶惶,纷扰不安——

  ***

  御书房内,清幽冷寂,铜炉里烧着薰香,淡淡地缭绕一室。

  但真雅嗅到的不是清香,而是一股风雨来的悚栗之味。她握着地方官吏奉上的奏摺,里头还夹着一纸檄文,是那名官吏所抄录的,据说是由无名亲自执笔的”讨伐女王檄书”

  文章写得洋洋洒洒,细数他起兵声讨的缘由,并一一条列女王的罪状。

  真雅细读他条列的罪状,主要有三大点:

  其一、趁窃国,不忠不义。这是说当年她父亲靖平王便是以卑鄙的手段窃夺王位,如今由他这位申允太子的血脉来为亲生父亲讨回公道,实属名正言顺。

  其二、独揽王权,蔑视贵族。自她登基后,为求集中王权,以各种方式明里暗里打击贵族势力,倒行逆施之举,令人发指!

  其三、宠幸私臣,秽朝纲。暗示她私宠某臣,造成兵部势力于朝廷内独大,国家军权落入一氏一族手中。百姓安危堪虑。

  “写得很好,写得真好。”真雅低语,眼眸酸涩,目光离。

  好的不在于他的文笔,而在于他所指出的罪状,巧妙地避开她的政绩,由继承王统的正当与否切入,并且煽动贵族对她的不,如此一来,即便他们不与他联合,也很有可能袖手旁观,坐视他起兵兴,给予她这个”自以为是”的女王重重一击。

  扁看这篇檄文,便知他对国内政局自有一番透澈的观察,容或理由有些牵强,但绝对懂得煽惑人心,看来确是有备而来。

  只是,会有多少人响应他呢?

  朝中亲近他的大臣,以及那些对她改革税制不的大小斌族,他们都会与他站在同一边吗?

  此次叛变,她或能清楚地辨明,谁野心,谁密谋叛逆,谁对她这个女王心存不服。

  她能知道,谁对她是真心地付出忠诚,谁只是敷衍虚伪。

  最重要的,她能看清他…

  ***

  “你终究还是决定这么做吗?”她喃喃,心痛着,孕育已久的泪一滴滴坠落,透了奏书,墨黑的字迹晕开,模糊了。

  她模糊地看着那模糊的白纸黑字,试着从那文字里看透他的心,他究竟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你真的要…这样对我吗?”

  叛变!多么强烈的字眼,多么令她惊惧的行动!

  她颤栗着,泪水如溢,自从坐上王座那天起,她便告诫自己,从此以后,她不会哭泣,她会坚强,坚强地守着这孤寂的王座。

  身为王,便注定了孤独,而以红妆之身成王,更加凄清寂寞。

  多少男人等着看她笑话,他们怀疑她纤细的肩膀是否能撑起这个国家,暗地里等着她由云端坠落。

  而她战战兢兢,七年来,不敢有一偷懒,勤奋诚恳,为家国百姓奋斗。

  她做的还不够多吗?不够好吗?

  “无名,无名…”她声声呼唤,心碎的、旁惶的,多想见他啊!见到他,问他一声,他的心意究竟如何?

  他怨她吗?恨她吗?这檄文上的字字句句,是对她最严厉的指责吗?

  “我不想你恨我…”她哽咽着,终于忍不住哭了,细微的啜泣声,每一声都是强忍,每一声都不敢有蚕屈。

  她不委屈,只是有点遗憾,为何这条路,非得走得如此孤单?为何她身边,不能有心爱的人相陪?

  为什么?

  “有句话,我一直想跟你说,却总是不能…”她噎着,泪珠如流星纷然飞坠,心口痛得难以呼吸。“我爱你,我是爱你的,真的很爱你…”这话,她还有机会亲口告诉他吗?

  ***

  无名举兵叛变,起初各方并不看好,贵族们虽是对女王近年针对他们的削权政策有所不,蠢蠢动,但有鉴于国家承平,百姓怕是不,因此都暂且袖手旁观。

  直到无名连战皆捷,攻下十数座城池,就连曹承熙亲自领兵,也拿他无法,贵族们及众多地方势力方才大喜,纷纷号召响应。

  一时之间,风起云涌,国内局势动不安。

  这,开的医馆颇为热闹,人不息,乡民们看病之余,也放开嗓门闲聊,议论起国家未来。

  采荷旁听乡里民众讨论,亦颇为忧心,寻了个机会,端茶给夫君,顺便悄悄问他。

  “依你看,情势会如何演变?陛下能顺利平吗?”

  开没立刻回答,接过茶盏,深思地啜饮,好一会儿,才悠悠扬嗓。“我早劝过真雅,不能留那人在身边。这七年来,徒然令他壮大势力,如今要剪除,怕是没那么容易。”

  “你的意思是那个无名有可能推翻女王陛下吗?”采荷蹙眉,极是忧虑。

  开摇摇头,握住爱柔荑。“别担心,我王妹不是省油的灯,不会轻易拱手让出江山的,只须给她时间,她必能筹谋出万全之策。”

  “可连曹承熙都打不过无名,对方看来也是用兵的奇才啊!”采荷依然无法释陵。

  开微微一笑。“他只是暂时取得了先机,再加上善于耍小聪明而已。若论用兵之道,有谁及得上我王妹?莫忘了她可是希林的女武神。”

  “是啊,她是女武神,可如今她已是一国主君,难道还能够离开朝廷,御驾亲征吗?”

  “这个嘛…”

  “陛下意御驾亲征?!”

  是夜,德芬公主一家人蒙圣上急召回宫,经过数奔波,总算风尘仆仆地赶到,德芬尚来不及休息缓口气,便直接进御书房面圣。

  姊妹分别多年,再度相见,双方都有些激动,一阵寒喧问候后,德芬不免提起这次无名之,真雅亦表明立场。

  “陛下,万万不可!”德芬直觉便想劝阻王姊。“这太危险了!虽说您之前曾是希林的女武神,于战场上百战百胜,但今非昔比,如今您已是一国之君,该当保重玉体,万万不可冒生命危险啊!”“朕明白的。”真雅淡淡微笑,安抚地拍拍她的手。“你和大臣们的顾虑,我都明白,但我已经决定了。”

  “陛下,您…”

  “叫我姊姊吧!”

  “什么?”德芬一愣。

  “我喜欢听你唤我姊姊。”真雅柔声低语。

  德芬怔忡,望着王姊畔近乎温柔的笑意,她很少这么笑的,印象中她总是冰凝着容颜,神情如霜。

  “可是,您是这个国家的王…”而即便她身为王妹,亦不该僭越礼数。

  “德芬,你不肯叫我吗?”真雅敛了笑意,水眸似是潋滥着忧伤。

  德芬心弦一紧,蓦地冲口而出。“姊姊!”

  真雅听她这么喊,樱浅勾,又笑了,可蒙的眼里,却似含着泪。“妹妹,我之所以召你回宫,其实是有事相商。”

  “什么事?”

  “在我御驾亲征这段期间,要劳烦你监国了。”

  这点,从真雅透亲征之意,德芬便猜到了,但她看着王姊忧郁的神色,直觉还有下文。

  “姊姊,你该不会…”

  “若是我不幸于战场上身亡,这个国家就交给你了。”

  果然!

  ***

  德芬惶然,霎时心如麻。“姊姊千万别这么说,你不会死的,定会凯旋归来,我相信你——”

  “妹妹。”真雅幽幽地打断她。“你知道无名为何起兵反我吗?”

  她一愣,半晌,摇头。

  真雅又淡淡一笑,敛眸,凝睇案上烛盏,她盯着明灭不定的烛火,彷佛透过这朦胧火光,看着某个人。

  某个在远方的人,而她,不由自主地牵挂着。

  不知怎地,看着她这样的表情,德夯觉得自己有点心疼。

  “他是为了证明自己对我的爱。”许久,真雅终于沙哑地落下一句。

  德芬震撼。“姊姊,我不懂。”

  真雅望向妹妹,微笑离,跟着轻敌双,悠悠然地诉说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当德芬听罢了,也不怔怔地下一颗珠泪。

  “怎么办呢?姊姊。”她哑声问。

  真雅轻轻叹息。“我只知道,如果有来世,我希望能还他这份情。”

  所以这回她决意御驾亲征,投身战场,便是为了还他一份真情吗?

  德芬心痛不已,颤抖地握住王姊的手。

  “我对不起你。”真雅低语。

  而她注意到素来冷静自持的王姊,眼眸竟一点一点地染红。

  “别担心,姊姊,我可以的!”她急切地保证,不忍看姊姊种伤。”有黑玄陪我,我不怕的。”

  “那就好,那就好,谢谢你,德芬,谢谢。”真雅颤声道谢,听得出心绪昂,她展臂轻拥妹妹,相互依偎。

  这是姊妹俩长大后初次的拥抱,或许,也是最后一次了。

  ***

  女王御驾亲征后,战局起了变化。

  她素来得民心,又于战场上威风凛凛,善于战术运用,不仅百姓爱戴她,士兵们也多数不愿与她为敌,她所到之处,风行草偃,甚至有人主动开城投降。

  这可吓坏了一干乘机作的大小斌族,有人弃械臣服,有些骨子较硬的,奋力抵抗,但终究也抵不过王师横扫千军的威力,于是落荒而逃,有些在途中战死了,有些则成功逃过包围,集结于无名的麾下。

  无名将这些人全数收揽,聚于一座边城内,此城向为希林边防之重镇,居高临下,护城河环绕,有地势之利,城内囤兵存粮,即便遭外界隔离,亦能独力支持一年之久。

  只要躲进这座城内,便有救了,众人皆如是想。

  真雅当煞也明白这些人的想法,一句之后,她率军兵临城下,布局妥善,准备进行一场惨烈的攻城战。

  谁知她围城不过两,连地道都还未挖掘开,无名竟命人开城门,一马当先率领一队骑兵杀出来。

  后世史官评论此战役时,每每大惑不解,不明白自开战以来用兵犀利湛、屡屡攻城掠地的无名怎会忽然脑筋打结,行此送死之举?分析他心理,约莫是觉得大势已去,再加上与属下烈争论,一时热血冲脑,这才豁出去放手一搏。

  这决策实在太鲁莽,若是他能耐住子,坚定守城,只要能撑得数,自然能候得友军来援,说不定还能前后夹攻女王大军,胜负如何尚未可知。

  只可惜,将帅一个错误指示便能决定一场战役之成败,由无名下令开城门的那一刻起,他便注定输了,而且输得很惨。

  那天,天候有些不稳定,大雾茫茫,视线不佳。

  无名奋勇当先,武力超群,手持双刀,犹如旋风扫落叶,凡近身者杀无赦,犹如索命的鬼魅,众士兵见状皆是畏惧惶陈。

  渐渐地,他杀出一条血路,逐步接近女王的战车。

  那时,浓雾蔽目,将帅兵卒们杀红了眼,一时也看不清状况,只知女王似乎与无名正面锋了,双方打斗热酣,毫不留情。

  苞着,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现场包是混乱,直过了将近半个时辰,曹承熙方才稳住大军阵形,狂风止歇,浓雾亦逐渐散去,战士们回过神,只见尸横遍野,血迹斑斑。

  城墙高处,竖起了白旗,躲在城内的贵族们,认命投降了。

  王师胜了!

  ***

  众将士们顿时热血沸腾,兴奋欢呼,声席卷边城内外,当他们稍稍冷静下来时,却赫然惊觉,女王不见了,女王陛下呢?还有叛军首领无名呢?

  两人双双失踪,曹承熙亲自率领一队兵马,于附近细细搜寻,费了数个夜,仍是毫无所获。

  有人说,边城外数里有一处陡峭的山崖,女王与无名怕是于浓雾中战斗,不慎失足,双双跌落。

  有人说,说不定无名挟持女王作为人质,闯过边关,逃难至异国了。

  也有人说,那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实在太诡谲,莫非是上天不忍女武种于凡间受苦,接回他珍爱的女儿?

  众说纷纭,到最后连神鬼之说都传开,流言沸沸扬扬,但无论如何,真雅与无名自此下落不明,负责监国的德芬公主也遵从女王诏令,继承王位。

  她登基为王后,首先肃清此次参与叛的所有贵族及官员,罪行重者斩首示众,罪轻者放边疆,原本叛国谋逆当连诛九族,但德芬以自己甫继王位为由,大赦天下,只对实际主事者问罪,罪不及孥,此举颇有安抚人心之效,民心归附,国内动的局势因而能尽远稳定。

  另外,她亦趁此良机,褫夺叛贵族的爵衔与领地,其残余兵力尽皆收归中央,中央军容壮盛,王权愈加稳固。

  最后,她更颁布减税令,免除百姓一年的税赋,以便同心协力,重建于战火中遭受破坏的家园。

  此令一出,百姓感激不尽,频呼圣恩浩

  于此同时,民间开始传一首歌谣,歌词内容正是多年以前,德芬以天女的身分祭天时,上天颁下的种诏——

  若达天命,国运难继。

  德行芬芳,传百世。

  百姓们恍然大悟,原来德芬果真是上天属意的王者,凡人是违抗不过种意的,开也好,真雅也罢,领受天命的人,方能得天下!

  黎民全心敬服,贵族不敢妄动,朝廷大臣唯有更加尽忠职守,鞠躬尽瘁,跟随这天命所系之女王。

  希林国史,至此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