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阅书屋
首页 > 军事 > 巨浪 > 第二十九章 绣花枕头(第一更)

第二十九章 绣花枕头(第一更)

目录

  欧洲联合舰队里面,最先遭殃的(按照战沉时间计算)是排在第四位的“西班牙”号战列舰。当时“西班牙”号同时面对两个敌人,一是北面的“仁宗”号战列舰,二是南面的“英宗”号战列舰。

  可以说,即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也难以与两个敌人,特别是位于两舷方向上的两个敌人同时战。首先是战列舰一般只有一套主要火力控制与指挥系统,因此在战斗中往往只能同时打击一个目标,如果需要打击另外一个目标,就得利用备用火力指挥系统,其炮击精度将大大降低。其次是战列舰的防御设置,特别是主炮炮塔的防御设置都是正面强,侧面弱,背面最弱。如果敌人来自炮塔的后方,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炮背面装甲都不可能挡住敌舰主炮的轰击。

  可以说,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工程师就不会考虑同时对付两侧的敌人。

  战斗中,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都会尽全力避免出现被敌人两面夹击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偶然的战斗中,舰队是无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比如,现在欧洲联合舰队就遭到了第一舰队的两面夹击。

  九点四十七分到五十六分之间的十分钟里“西班牙”号就遭到了第一轮痛揍。

  这轮“暴击”都是由“仁宗”号施加的。

  此时的“仁宗”号,已经不是“大东海战”时的“仁宗”号了。虽然还是那批官兵,但是在战场上磨练了一年多,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多场海战之后“仁宗”号的官兵已经成为了帝国海军最优秀的舰队官兵。

  四十七分,第一枚穿甲弹就异常准确的打中了“西班牙”号的后桅杆。

  当时“西班牙”号采用的还是美国海军战列舰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标准笼式桅杆,而不是更轻巧坚固的三脚桅!

  虽然这枚炮弹没有让“西班牙”号失去战斗力,但是后桅杆上地几名了望员,还有桅杆顶部的备用火力指挥中心内的十多名官兵死得不明不白。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美国的船舶设计工程师。

  上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班牙海军就提出了建造新式战列舰地要求。只是苦于没有自己地工程师队伍。以及西班牙地造船厂难以承建大型战舰。几个主要盟国又都忙着在为自己地战舰更新换代。所以西班牙海军建造新式战列舰地想法只能是想法。根本不可能立即付诸实施。

  直到《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条约签署之后。西班牙与法国获得了建造一批战列舰地“特权。”西班牙海军才重启了新式战列舰地设计与建造计划。当然。这个时候。西班牙仍然没有足够地工程师可以完成新式战列舰地设计。

  在此情况下。美国伸出了援手。

  当时英国在忙着开发“纳尔逊”级战列舰。法国则在设计“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意大利海军也在忙着自己地“维内托”级战列舰。西班牙又不太喜欢英国与法国战舰地前卫设计思想。意大利地“维内托”级在防护上存在严重问题。结果。只有美国能够帮助西班牙设计新式战列舰。

  按照当时双方达成地协议。美国不但要帮助西班牙设计战列舰。还帮助西班牙完成前两艘战列舰地基础建造工作。只是在完成了大部分舾装之后。才返回西班牙地造船厂。进行最后地建造与调试工作。

  进行基础设计地时候。美国工程师大量借鉴了“标准战列舰”地设计思想。

  而所谓的“标准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提出的,在基本上相同的舰体上安装不同的设备,形成不同级别的战列舰,以此来简化设计工作,并且提高战舰地建造效率。其第二代“标准战列舰”的第一级为“宾夕法尼亚”级。随后又有“新墨西哥”级、“田纳西”级与“科罗拉多”级。由此可见,美国工程师采用的基础设计思想是比较旧的,根本没有用上当时美国的最新技术。

  当然,为了足西班牙海军的战术要求,美国工程师还是动了很多脑筋。

  比如,重新设计了舰体的水下线条,减小了航行阻力;采用原本为快速战列舰研制的动力设备,使输出功率达到了十万轴马力,最终使其航速达到了三十节;为了提速。战列舰的防御能力比“科罗拉多”级有所降低,另外放弃了很多用来提高生存能力地设计方案,主要就是减重;采用与“科罗拉多”级一样的主炮配制,只是换用了由法国开发的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美国海军的十六英寸主炮。

  如此一来“西班牙”级成了一种“四不像”战列舰。

  其基本设计来源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采用了为“北卡罗来纳”级研制的,而且还不算太成的动力设备,主炮却是法国活。生存能力向意大利战列舰看齐(当时意大利海军的战列舰被公认为生存能力最差的战列舰)。

  由此可见。就算西班牙海军宣称“西班牙”级战列角标准的快速战列舰,也最多只是空有其表。除了速度之外,火力、防护与生存力都达不到快速战列舰地标准,战斗力更是比美国与帝国海军地快速战列舰差多了。

  对付这种“绣花枕头”帝国海军的四百毫米穿甲弹游刃有余。四十九分,两枚穿甲弹几乎同时打中了“西班牙”号地C炮塔与D炮塔。虽然两枚穿甲弹都在穿透了炮塔顶部装甲之后,在炮塔内发生爆炸,没有能够进入到下方的弹葯库内,但是这两枚穿甲弹一下就打掉了“西班牙”号一半的主炮火力。

  五十分,第四枚穿甲弹命中了“西班牙”号的航海舰桥。

  据战后调查,正是这枚炮弹产生的一枚弹片在穿过了航海舰桥与罗经舰桥两层甲板之后,将司令舰桥内的卡洛斯上将切成了两截。当时,司令舰桥内的二十多名军官,除了卡洛斯之外,竟然没有一个人受伤!

  显然,卡洛斯的太“命薄”了。同样可以看出“西班牙”级的防护设计有多么糟糕!

  五十三分,连续三枚穿甲弹打中了“西班牙”号。

  命中点分别位于前烟囱左侧的主装甲带上方,C炮塔的炮座与两具烟囱之间的左侧四号副炮炮位。三枚穿甲弹都撕开了“西班牙”号的装甲,进入舰体爆炸。其中第一枚穿甲弹让“西班牙”号的一号与三号锅炉舱同时报废;第二枚穿甲弹进入了C炮塔的弹葯库;第三枚穿甲弹则直接炸飞了附近的三个副炮炮位,并且引爆了数十枚六英寸副炮炮弹。

  对“西班牙”号上的官兵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当时C炮塔已经报废,为了防止弹葯库被引爆,炮长已经下令向弹葯库注水。不然的话,第二枚穿甲弹肯定会引爆弹葯库内的炮弹与发葯,将正艘战舰,以及战舰上的上千名官兵送上西天。

  五十六分,第八枚穿甲弹击中了“西班牙”号。

  命中点在B炮塔的正面装甲上。因为入角太大,加上炮塔正面装甲有一定的坡度,所以这枚穿甲弹没有能够进入炮塔,而是顺势砸中了战舰左舷的水平装甲,并且在砸穿了水平装甲之后,还砸穿了两层甲板,最终在B炮塔左侧的主装甲带后方爆炸,硬是在舰体上撕开了一条五米长的裂,并且导致该部位附近十多个舱室进水。

  打到这个时候“西班牙”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的能力。

  即便其A炮塔还在继续开火,却没能打中“仁宗”号一枚炮弹。可以说“西班牙”号与“仁宗”号之间的战斗,是当时战场上打得最为悬殊的一次决斗。

  “仁宗”号用七轮齐打中了八枚穿甲弹,命中率超过了百分之一十二!

  十点不到“英宗”号也加入了对付“西班牙”号的战斗。

  在两艘战列舰的夹击之下“西班牙”号不但迅速失去了反击能力,最终还失去了生还的希望。十点过十分之前“英宗”号与“仁宗”号的两轮齐就打掉了“西班牙”号最后的两座炮塔,使其彻底失去了还手能力。

  随即,两艘战列舰将炮口对准了“西班牙”号舰体水线部位。

  到十点二十五分的时候“西班牙”号至少又挨了近二十枚穿甲弹,其中至少有十四枚是“仁宗”好“贡献”的“英宗”号的战绩确实比“老练”的“仁宗”号差得多。

  随着“西班牙”号开始下沉“仁宗”号掉转了炮口,开始支援后面的“宣宗”号。

  白佑彬没有让“英宗”号转移目标,而是继续炮击天甲板几乎快要被海水淹没的“西班牙”号。也许,当时白佑彬想让“英宗”号上的炮手尽快找到感觉,尽快熟悉战斗,才会让“英宗”号继续炮击与靶舰无异的“西班牙”号吧。

  炮击持续到了十点四十五分。

  最终“西班牙”号在向左倾覆之后,迅速与空气“诀别。”

  幸亏“西班牙”号的代理舰长在十点过五分的时候就下达了弃舰令,大部分没有受伤的官兵都逃了出来。不然,肯定有更多的西班牙海军官兵跟随以他们国家的名字命名的战舰一同沉入大海。

目录
返回顶部